本报讯(记者 巩峥 通讯员 苏秋芳)在耕地资源并不丰富的京郊,竟然诞生了全国种粮售粮大户。记者从市农业局获悉,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大会上,来自京郊的范学连、李本国两位农民受到表彰,被评为全国种粮售粮大户。他们用科技种田、搞规模生产,仅靠小麦、玉米种植,每户年纯利润近百万元。
入围此次全国种粮售粮大户的“门槛”是,粮食种植面积超500亩或产量超50万斤。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名粮农获得殊荣。分别来自和通州属鸡的属相婚配表的两位农民范学连、李本国,不论种植面积还是产量,均超过了标准。其中,范学连在去年播种了800亩地,平均产量达到每亩2500斤,粮食产值达到200余万元,纯收益近百万。
与其他来自种粮大省的入围者相比较,京郊这两位农民依靠的更多是科技这个法宝。视时追肥、精准灌溉……与庄稼打交道的各类技术样样精通。在本市开展的粮食高产创建竞赛中,范学连、李本国连续3年脱颖而出,名列前茅。
据市农业局调查,在京郊,像范学连、李本国这样的种粮大户还不少:种植面积在500到1000亩的有37户,种植规模在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已有648户。“这种集约化生产让农民通过科学种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本市各级农业部门将通过高产创建等项目,加大力度开展科技惠农,让更多农民像范学连一样,尝到科技的甜头。
“啥庄稼状元啊,村里人都说,我就是个‘地虫子’。”搓搓满是干泥巴的双手,老范憨厚地嘿嘿一笑。眼下已到年根儿,别人都准备过年了,老范还是整天一头扎地里。
他指着远处开过来的十多辆小四轮农用机车介绍说:“为了增加土壤有机质,我这一个班的小四轮每年冬天都要拉1000多吨的沼液和猪粪,这些废弃物到我这地里就变废为宝,为优质小麦的营养物质。”他告诉记者,农业专家帮他挑选了适合本地土质的优质小麦新品种,再加上各项先进的管理技术用到地里,收获时产品全部作为种子卖,京津塘地区都抢着要。
因为是规模种植,种子的纯度和整齐度好,老范的地成了供种田,收入自然高;在老范的带动下,全村以前的大杂货地都种上了统一的优质小麦新品种,不但景观效果好,村民的收入还提高了;而且因为成方连片,从犁、耕、耙、播到收全部能实现机械化作业,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我17岁开始种地,一直种到30岁时,开始真正把它当成了职业。”老范介绍说,从最初承包村里的50亩耕地,发展到现在的800亩,他是越种越上瘾。
市区农业部门常组织专家下乡指导,为了使小麦产量不断创造新高,范学连跟着老师从小麦良种快速繁殖技术学起,良种提纯复壮、测土平衡施肥、氮肥后移、保优栽培配套、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安全晾晒和储藏、新型植保机械使用……从种到管护再到收获,一项项技术一点点积累,几年后,老范也成了土专家。
2006年,范学连获得了每亩600公斤的产量,为此,他获得农业部粮食生产大户、种粮能手等多种称号,还被聘为市农业科技协调推广员。
如今回忆起来,按照老范自己的话讲:“种了这么多年的地也没见过那么好的收成,当时都乐坏了。”尝到了科技种粮甜头的老范从此和科技结下了不解之缘。
老范走着坐着都想着怎么把地种好了,遇到问题经常通过QQ和农业局的技术人员交流,还在网上建了博客,把自己知道的科技知识,新品种、新技术毫无保留向周围的种植户传授。他带领村里6位种粮大户加入了区“科技入户”工程,在农业专家指导下,引进优质粮食作物新品种精耕细作,将原先单纯的粮食产品,全部提纯作为籽种进行销售,身价倍增,收入翻番。
善于接受科技、掌握科技、运用科技的老范,成了村里的标杆人物。他种什么别人也种什么,他什么时候除草追肥别人也是亦步亦趋。在老范的带动下,全村以前的大杂货地都种上了统一的优质小麦新品种,不但景观效果好,乡亲们的收入也提高了。老范还带动全村实行雨养玉米种植,1500亩玉米整个生育期内不用浇水,年节水9万立方米。
规模种植加之科学管理,去年,范学连800亩地平均产量达到每亩2500斤,粮食产值达到200余万元,纯收益近百万。
为推动全市粮食生产向高产高效方向发展,市农业局连续几年组织了高产创建竞赛,老范每次参加都击败了对手,可是他一点都不满足。他说,这两年亩产量总在2500到2600斤徘徊,农业部门从品种、技术、管理、机械设备等各个方面给予支持,这产量应该还能增加。每亩地不创造出3000斤的产量来,誓不!
范学连告诉记者,他现在还在做实验,如今已是第三年了。“这三年,我把农业专家教我的和我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琢磨透了,就是一套既节水、节能又高产的综合技术。这技术能让大家伙多挣钱。”今年,村里预计又能有两三百亩地,用上他琢磨的这套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