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4月9日电(张文婷)过去的一个月,上市险企2017年业绩已全部出炉。在“严监管、重保障”的形势下,尽管各家险企的发展“图谱”不尽相同,但殊途同归,每家公司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径。有的以转型为主,力图寻找未来新方向;有的则是以科技为主,塑造了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2017年,被称为是“最严监管年”。监管发布系列文件对保险市场乱象、保险产品开发、资金运用等方面的问题予以规范,并对违规者处以重罚。在此背景下,大批保险机构开始寻求转型之,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保障型业务、减少短期理财产品成了险企的主基调。
最明显的转变有两方面,转变之一是险种结构升级,保险产品的缴费模式逐渐由趸交型向期交型转变。一方面是由于目前市场热销的年金险和长期健康险保单期限多在二十年以上,选择期交模式不仅能够降低消费者的支付压力,另一方面还能给保险公司带来稳定的现金流入,提升产品新业务价值率。
年报显示,在保费收入结构中,四家上市保险公司中首年期费占新单比例均超过50%。其中,太保寿险的首年期交占比最高,超过95%;其次是新华人寿的91.5%;随后是平安人寿的80.4%和中国人寿601628)的50.5%。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与新华保险601336)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华保险“)的变化尤为引人注意。中国人寿由于网点数量众多,对银保渠道的依赖程度较大,银保渠道中的趸交产品占比相对较高,业务调整难上加难。2008年起中国人寿开始逐渐下调趸费,至去年年底银保趸交业务已压缩到600个亿。“但调整还没完全到位。预想今年进一步压缩,把趸交控制在500个亿。”谈起转型,中国人寿总裁林岱仁仍处于干劲十足的状态。
同在转型关口奋斗的还有新华保险,两年努力之下,全年趸费同比减少约200亿元。正如新华保险董事长万峰所言“基本甩掉了趸交包袱。”年报显示,新华保险全年实现首年期费278亿元,同比增长17%;续期保费775亿元,同比增长19%,增速较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续期拉动的保费增长模式初步形成。
转变之二是产品由储蓄型向保障型转变。此前,由于监管对保险投资端的政策松绑,保险公司主要通过销售储蓄型的理财保险来扩大保费规模,再通过资本市场获取投资收益。从2016年起,监管先后出台政策对保险公司的中短存续期产品和快返型产品进行规范约束,在促进保险产品回归风险保障功能。保险公司的主打产品也逐渐由此前的万能险向年金险、健康险等保障型险种回归,不仅降低了保险公司的利差损风险,也提升了保险产品整体的新业务价值率。
2017年据显示,目前,除中国人寿险种结构由于口径问题无法统计外,其余三家上市保险公司整体险种结构回归保障趋势较为明显。三家上市保险公司的健康险产品合计保费收入占比达到15.53%。
得益于股票市场整体上涨及债券收益率的上行,2017年保险行业投资收益率有所回升。作为上市险企利润的主要贡献方,各家险企2017年的“投资经”也可圈可点。
近年来保险公司资产配置的多元化趋势愈加明显,以银行存款和标准化债权为代表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在保险投资资产中的占比逐年下滑,而以股票基金为代表的权益类资产和另类投资占比则一攀升。
年报显示,四家上市保险公司资产配置虽然都以债券类为主,但具体投资风格迥异。其中,中国太保601601)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比较高,达到72.2%,投资风格较为稳健保守;而中国平安601318)的资产配置风格更为积极灵活,股权投资占比最高,达到23.7%;而新华保险的非标投资和另类投资占比较高,分别达到29.0%和5.5%。
中国人寿也加大了固定收益类资产配比,新增固收投资4400亿元,固收资产的收益率整体在4.8%。中国人寿副总裁赵立军介绍,2017年国寿新配的固收资产主要是长久期国债、金融债,以及债权类金融产品。其中,债权型金融产品2017年新增投资超过2000亿元,整体收益率为5.8%、平均期限约7年。
总投资收益率方面,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分别为5.2%、6.0%、5.4%和5.2%;净投资收益率方面,分别为4.9%、5.8%、5.4%和5.1%。
眼下,金融科技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科技与金融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金融企业的简单触网,而是要让科技深入到金融的核心业务。这套“科技+金融”的组合拳如何打好,或许可从上市险企的年报中略窥一二。
这其中,中国平安的2017年的业绩报告较为直观。以科技赋能,带来的最直接好处是降本增效,提高利润。具体来看,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依托产品、科技两大核心竞争力,推动内含价值及规模持续、健康、稳定增长。因而2017年尽管受到“134号”文件实施的影响,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新业务价值仍同比增32.6%至673.57亿元;同时,平安银行000001)在2017年全面推进智能化零售银行转型,实现净利润231.89亿元,同比增长2.6%,零售业务净利润占比67.6%,而在2016年期内该数据仅为41.2%。
此外,中国平安孵化的四只科技“独角兽”也正发挥着巨大的潜能。年报显示,截至2017年底,陆金所控股资产管理规模达4616.99亿元,较年初增长5.3%;管理贷款余额2,884.34亿元,较年初增长96.7%;并首次实现全年整体盈利;
平安好医生运营着全国最大规模的互联网医疗平台,累计注册用户超1.9亿,2017年底完成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融资,规模为4亿美元,投后估值达54亿美元,并已向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除此之外,中国平安新孵化出的平安医保科技和金融壹账通也已于2018年初分别完成规模为11.5亿美元和6.5亿美元的首次融资。两家公司的投后估值分别达到88亿美元和74亿美元。
与此同时,其他险企也争相探索布局“科技+金融”生态圈,通过对接场景化、规模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纷纷布局以人工智能、云平台和区块链为主的产品,逐渐将保险科技应用于各业务流程和服务环节,实现承保、核保、定损、理赔等功能的智能化。比如数字太保、科技国寿、掌上人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