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wp-46今日头条做为一家现象级企业,的新 之一,市面上的文本可以说是恒河沙数,而且也都很精彩。
为什么国内有如此多的致力于信息分发的商业模式,有如此多像百度这样技术强大的企业,但只有今日头条在关键时刻走出了从信息集中到信息分发的关键一步?
今日头条的崛起速度之快,和它犯的错误之少关系非常密切。做为一家历史如此短的企业,关键时刻总能走对正确的,张一鸣是天才么?他的正确思想又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还发现,在这个企业成长的历程中,有无数的牛人精英的身影隐隐然其中,他们或留下精彩的一笔,或失之交臂却留下思想的火花,或到底守得云开见月明……今日头条到底有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吸引力,可以让诸多背景如此迥异的人才为其所用?
今日头条并不是一家一帆风顺的企业,战腾讯、战百度、战快手……当然这可能主要是我们下一篇有关头条文章的内容,但其中的造就、草蛇灰线,亦有所体现。
这是一篇罕有的对千亿级独角兽的深入解析文章,也是我们少有的外围采访做的最多的文章,它提供的价值在于从多视角来还原历史,也从多视角来分析系统性问题。
本文作者胡喆、林觉民,其中林觉民提供了一稿二稿,胡喆提供了三稿四稿和终稿,左林大叔全程无数采访并定调。
“信息流动效率是我创业的主旋律,我认为信息传递对人类社会的效益、合作以及认知都有很大影响,所以我毕业之后,就去做这方面的尝试。我关心的是信息,无论是搜索引擎的关键字,还是社交网站的以人为节点,或者兴趣引擎的以兴趣为颗粒度,基本都是以信息为主。”张一鸣说。
第一个前因,知道的人有一部分,创办今日头条之前的七年时间里,他曾参与创办或创办四家公司,每一段创业经历都为今日头条的创立打下了基础,让他逐步学会如何管理团队、如何破解负规模效应、如何理解用户和产品。
第二个前因,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一是张一鸣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的巨大浪潮,二是他对信息介质会发生变化的预判。
但第三个前因看到的人却是相对较少,反而又是本文努力发掘的,即一般人看待创业注意到的通常是客观上创业需要的时机、商机和浪潮,然而张一鸣的思想世界给予了他强大的力量,一是需要有与众不同的视角,二是能够为之的兴趣和志向,并能够在不断地变化中。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三言两语背后,暗藏,多少苦心经营被一笔带过。秘方摆在眼前,谁又能真正读懂?
左林右狸频道近期拜访了众多跟今日头条有关的人,上到高管,下至员工,以及诸多离职的前员工,渐渐发现,这个 750 亿美元市值的故事,在 2015 年之前就已经注定。
注:张一鸣最早注册的公司即为字节跳动(ByteDance),但为了行文方便,本文中一律以“今日头条”代表早期的今日头条和后来的字节跳动。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
对于张一鸣和今日头条来说,已经毫无争议的是,正是因为他们在移动互联网勃兴的时代,选择了做内容推荐引擎这件正确的事,并且持之以恒,最终才成就了跻身于 三强的成绩和逾 750 亿美金的估值。
一个人做对了一件事,会有一千种理由佐证他的远见卓识。但正是这一片沸沸扬扬的赞誉声,让我们格外难以探索,张一鸣的“正确思想”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是一个搜微索隐的工作,但是意义很大。因为知道了张一鸣的对错之间的决策是如何一点点建立的,就可以给创业者和时代更大的。
2005 年 22 岁的福建人张一鸣从南开毕业,在天津工作 3 个月后,应师兄之邀赴京创业。半年后创业失败,于是应聘到酷讯担任程序员。两年间,因受创始人陈华、吴世春看重,一提拔至技术委员会。
张一鸣在酷讯时某次要买二手火车票,当时酷讯搜索需要用户输入信息实时查看。张一鸣嫌麻烦,便在中午编了个小程序,让网站机器定时自动搜索,一搜到就短信通知自己。在小程序帮助下,张一鸣最终顺利买到火车票。这种体验很人性化,因为用户不需要主动搜索,互联网信息按照需求自动推荐,这会给用户带去极大便利。
这个小程序让张一鸣看到了信息推荐的价值。“这给我一个,那就是搜索是人找信息。那么,我们还是用搜索的方式,但是设定一个触发的条件,达到这个条件后,就把信息发给人。这就是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一个变化,也是我最早的关于推荐引擎的思考和实践。”张一鸣后来在公司部分享时说。
张一鸣在酷讯总共呆了两年时间,当时酷讯所在的五道口华清嘉园,是著名的互联网创业聚集地。如王兴的海内网、徐易容的美丽说,都诞生在华清嘉园。王兴比张一鸣大四岁,两人是同乡,都来自附福建西部的龙岩市,两人的家相距不过十多公里,父辈也曾相交。因此,当 2008 年 3 月张一鸣决定离开酷讯时,王兴力邀他加入海内网,在经过半年的微软工作后,他最终以技术合伙人身份进入王兴团队。
王兴对张一鸣做推荐引擎有什么重要影响,我们尚未得到明确的证明。不过,王兴的坚韧、思想的活跃、创业的,显然都会对张一鸣起到积极影响。
如果非要在海内网的经历里面找一些和推荐引擎有关的事情,那么按照 i 黑道所载:张一鸣在做海内网的过程中,曾经梳理过 Alexa 排名前一千的网站。结果发现,除了 Reddit (美国社交新闻网站)和 Digg (美国科技新闻网站,热度排序,无编辑)排在 200 名左右,其他做积极推荐的阅读应用,几乎未见。这让张一鸣得到的是,应当有更高效的内容分发方式,以实现用户多个方向的内容需求。
这个说法,在后来张一鸣与钱颖一对谈的视频中得到了,他说自己毕业之后无论做搜索引擎还是社交网站,基本上都是围绕信息分发。张一鸣对于信息分发的兴趣其实很早,在他大学开始接触计算机时,就意识到这是一种非常适合用于信息分发的工具,在酷讯和海内网的工作,也基本围绕这个来。
另一个张一鸣接触的很早的领域是移动。他曾经在 2007 年购买了自己的第一台苹果手机,尽管当时没有什么应用商店,但是张一鸣自己做了一个工具,让手机可以通过登陆电脑去访问网络,找到当时流行的一些资源。
2010 年,张一鸣购买了自己的第一台手机,摩托罗拉的 milestone。这款拥有下拉式实体键盘的手机在当时广受欢迎,但张一鸣觉得那时的操作系统尚不够好。一年后,张一鸣看到地铁上开始有大量的人在使用智能手机,而且他觉得手机的软硬件性能已经 OK 了,可以慢慢发展出一个很大的移动应用生态了。
同时,经历了酷讯和饭否,张一鸣意识到“技术没那么重要,模型很重要,信息构架很重要……信息结构的改变带来另外一种信息的流通方式。”张一鸣对信息分发形成了全面且独到的见解,推荐引擎的想法渐渐成形,他需要一次实践验证自己的想法。
2009 年夏天,王琼约张一鸣在锦秋家园后的一家茶馆见面,给了他 200 万美金,希望他将酷讯的房产部分拆出来成立新公司。当年 10 月,张一鸣创办“九九房”,这是一个房产类垂直搜索引擎,实践“信息分发”的机会来了。
不过,创办九九房不久,张一鸣就想到了要离开。这大概是因为当时九九房的投资方希望迅速把这个项目商业化,赶紧赚钱;而张一鸣不愿意受到盈利 KPI 的约束,他希望有一个更宽容的来尝试自己对于信息分发和社交的想法,这一次他再次找到了王琼,他明确表示希望出来做“新的东西”。
这个想法得到了王琼的支持,不久后,张一鸣离开九九房,分手方式非常平和。九九房甚至同意他带走一批技术人员,有些人甚至签订了在九九房再服务六个月然后加入今日头条的协议,最后这批人员大多来到了今日头条,而且很多人现在还在职。
在谈起九九房时,今日头条第一个产品总监黄河,向左林右狸频道提到了一个叫“房产资讯”的产品,他是这样形容这款应用的:“就是做所有房产信息的收集分发,特别受欢迎。先把信息聚合起来,再做推荐。你甚至可以把它理解成,现在今日头条的房产频道。”
所以,我们基本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张一鸣有较成熟的信息分发(推荐引擎)的思,应该发生在 2009 年 10 月到 2012 年 3 月之间。这是他从开始探索九九房的业务,到选择离开,再到创办今日头条公司并心投入做这件事的时间区间。
360 和百度,都是当时的当红公司。但是,这两家公司对于信息分发的思考、迟钝和迟疑不定,反而成为张一鸣佐证自己设想,以及判断创立今日头条时机的参考。
首先我们要说到的是 360,大家对 360 的印象是一家安全公司,但其实它是当时中国除百度外,在搜索引擎和信息分发方面最有执念,也最有相关技术底蕴的企业。
一个对张一鸣创立今日头条有推动的人是刘峻,当时 360 投资部的负责人。刘峻的另一重身份常资深的人。刘峻没有 360 成为今日头条的轮投资者,但是由于张一鸣的推荐引擎思的价值,刘峻最后个人成为了今日头条的轮投资者之一,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回报,后来,在刘峻的周旋下,360 在 B 轮阶段成为了今日头条的投资者。
为什么那么多投资机构和企业认可头条,有投入的意愿,但多半没有成事?纠其根本,是当时很少有人意识到推荐引擎的商业价值和应用价值。但这也侧面证明了,张一鸣对于信息分发的认知是领先乃至超前的。而当时的 BAT 三强,腾讯和阿里都没有信息分发的强基因,唯一有基因的百度也短期不会做,此时不做,更待何时?
当然,我们此上分析的种种给予张一鸣的因素和一些其他公司的实践,都是帮助张一鸣做出了实际判断的依据,但我们不能就此得出结论说,张一鸣的推荐引擎的战略思是别人给的。这是任何人也无法“给”的。
张一鸣的优势在于,以他的年轻,以他当时在业内的仅有微名的地位,他能够把握每一个机会,赢得前辈的好感和认同,让他们对其毫无芥蒂的支持帮助,并如同海绵一样吸纳了大量别人注意不到也获取不了的行业信息,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判断,并勇敢地付诸实践。
2012 年 3 月,一家叫字节跳动的公司在知春的锦秋家园成立了,不久之后,他们推出了几个看上去很大众脸的产品,“搞笑囧图”“内涵段子”这两款 APP 为今日头条积攒起数十万日活用户,进入苹果应用商店前二十。
现在一提到今日头条的产品,很多人会想到抖音,这款 APP 确实火爆。不过,它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后文我们会有解释。
刚才说到,今日头条并非一上来就是今日头条,它是从“搞笑囧图”、“内涵段子”等内容 APP 开始练手的。为什么前两款产品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今日头条第一个产品总监黄河或许能给我们一些答案。
梁汝波是张一鸣在南开的大学室友,实力技术担当。大二时,张一鸣电脑机箱被盗,曾经和他共用一台电脑,两人一起钻研计算机,学习编程和代码,结下深厚友谊。据说,两人商量过要共同创业,后来张一鸣创办九九房,梁汝波果然如约前来相助。
黄河之前是开发者,因为“自己比较多”,积累下不少作品,后来被张一鸣招入九九房,转入今日头条后,担任产品总监一职,前两款 APP 正是在他任上推出的。
黄河首先解释的问题是,今日头条为何从轻娱乐切入试水?其实答案也非常简单,这来自于张一鸣几人对当时应用商店排行榜中靠前的产品的分析。据他们观察,在应用商店排行榜上靠前都是轻娱乐产品。黄河说:“当时我们就确定,我们可以先从娱乐这块切入,娱乐是挺‘刚需’的东西。”
当时的移动互联网还刚刚兴起,很多应用都不够发达,这也导致当时的移动互联网没有充分的碎片化,核心应用无非就是工具(包括搜索)、电商、游戏等几大类。所谓的“抢占用户时长”“霸屏”等概念都不够发达,正所谓的是“有平台,无娱乐,很枯燥”的阶段。
“搞笑囧图”和“内涵段子”能提供源源不断的搞笑图片和文字,极大地满足了这类需求。但是,在看似浅薄的内容之下,是今日头条打磨推荐引擎的雄心。
多年以后,张一鸣谈到过这两款程序对今日头条的重要性:他一直在用“牛刀杀鸡”的方式来做这两款产品,是机器学习、AI 去重、个性化推荐——这些大平台级软件才需要的技术,在支撑这两款轻幽默软件的底层技术。这两款产品也成为了早期今日头条推荐引擎的“技术试验田”和“装备测试场”。
等到这些技术在上述轻幽默、泛娱乐软件上跑通、同时也积累了第一批用户之后,做一个“很大的东西”的设想被提出来了。黄河说:“我们一开始就想得很清楚,一定要做泛资讯、泛内容的整体分发,虽然当时在很多垂直领域进行尝试,但我们最终一定要做一个很大的东西。”
一位今日头条的早期投资人告诉左林右狸,2012 年前后,张一鸣开始对 PC 模式和手机模式的内在区别产生了思考。张一鸣认为,PC 是一种生产力工具,它的屏幕大,可以打开很多的窗口,可以呈现很多并行的信息,因此对信息流并不。
而手机的屏幕小,而且只能一次显示一个单屏,的内容也比较有限。这就注定了手机用户不能用“并行显示”而要用“滑动显示”的方式来不断展示新的信息,这种信息应该按照某种排序方式,如时序或者重要性排列,用户通过不断的滑动来刷新,这种判断是张一鸣做信息流产品,并且以新闻客户端形态切入的重要原因。
张一鸣当时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阅读特征归结为三点:小屏、碎片化时间、海量信息。现在看来,这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获取信息最大的三个痛点所在,但没有一个产品同时很好地解决了这三个痛点。
当时的资讯客户端虽然已经有了不少产品,但是它们基本上是网站新闻的手机版,它们的更新频率是白小时一次,夜晚甚至整夜都不更新,这种产品的本质,恰好和移动端用户需要源源不断的信息来杀时间的需求是完全的。所以外在完全相似的今日头条,完全是用一种降维打击的方式,来超越那些有着深厚新闻背景的网站所推出的新闻客户端的。
2012 年 10 月,带有推荐功能的“今日头条”诞生。这款 APP 的产品经理是陈林,和张一鸣同岁,2008 年硕士毕业于大学计算机系。陈林本来有自己的创业团队。但是在知悉了张一鸣的理想后,在今日头条成立当月,陈林团队打包进入头条,陈林本人向黄河汇报,两人撑起整个产品部门。6 年后,陈林出任了今日头条 CEO。
谈起为什么让陈林出任 CEO,张一鸣曾向左林大叔调侃:“因为他代码写得不好。”陈林闻言立即向左林大叔吐槽回应:“他写得也好不到哪里去。”这个互黑看起来很欢乐,但玩笑背后,是张一鸣和陈林都很珍惜自己“程序员”的这个身份或底蕴。
今日头条上线 天,注册用户数量突破 1000 万,两年后这个数字翻了十几倍,今日头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那么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个是新内容随刷随有,只要用户刷新,软件的上端就会显示“又为您更新了 xx 条新闻”,这在那个时间段的互联网产品里,只有头条一个产品做到了,给用户带去了极佳的体验。
相比之下,当时很多的大牌的、有很强的新闻底蕴的客户端,可能一天也就更新百十来条内容。曾强说这主要是技术上的意识没有到位所致,他说:“当时所有的门户网站,都没有果断的决定去做个性化信息流,相对来说,这个技术门槛,今日头条领先了 3、5 个月。”
字节跳动的一位核心高管告诉左林右狸,“随刷随有”的认知在 2013 年前后是战略级,是压倒一切的。他举例说,当时为了保障用户的阅读流畅,当用户在有网下使用今日头条时,头条会对用户将要浏览到的内容,做一些预加载,提前加载下面的五六篇文章,以便在网络变差的时候,仍然可以流畅使用。
你想象一个用户在地铁里使用今日头条,地铁到站,手机接收到 4G 信号,他手机上的今日头条快速加载了五六篇文章;地铁继续往前行驶,信号消失,但他仍然可以阅读提前加载好的内容。等到他看完这几篇文章,下一站到了,手机再次接收到了信号。循环往复,随刷随有。
这是早期今日头条在产品上精细运营的一个缩影。甚至上述的预加载,并不会去加载文章中的高清大图,预加载的文字和图片都是压缩过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耗能。让用户对手机的流量消耗和电池消耗,感觉不到有任何增加。相反用户在 WiFi 下使用时,预加载的文章数量会到 20 多条,预加载的文章插图,也会变成高清图片,目的为了让用户在非 WiFi 下也能流畅阅读。这种产品颗粒度的精细,成为了头条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今日头条蹒跚学步的 2013 年,正是微博如日中天的时候。微博当时对包括今日头条在内的多个平台,是敞开大门的,用户用微博的账号登录今日头条后,后者可以获取基本的账号信息。这些平台甚至可以抓取用户评论。当时头条在抓取内容的时候,能够把微博上所有的评论都抓取过来,用户看一篇文章时能看到朋友的评论,用户粘性就会起来。
当然,这和微博没有“防守” 今日头条有关。其实,岂止是百度和微博,当时谁也没有去认真的对待头条进入自己腹地所带来的。应该说,这种氛围只能是在一个没有强竞争的赛道里才会发生,而今天头条适逢其会,这种机会,今天已经不再可能拥有。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头条充分吃到了巨头平台的红利,不但把巨头作为内容来源,而且也把巨头作为流量来源。
今日头条上线之前,各种细节都已经过试水。前期试水很好理解,一个功能好不好用,用户接不接受,做个小样 APP 测试一下就知道了,之前的十几款 APP 都是这个作用,而且还积累了不少用户。
这里面也不是没有问题。黄河曾向左林右狸频道提到过自己的反思,他说:“当时做 APP 的成本是很低的,设计个框架,套个壳,内容加个过滤器就全出来了。现在想想,其实没必要那么分散,没必要搞那么多。”他认为,APP 做得太多了,也不会真的都去推广。因为全都推广的话,成本会变得很高。事实上,他们也确实只推了少数几款。
不过,头条也没有浪费这点种子,根据 CSDN《代码传奇》文中所说,当时今日头条团队开发了一个“交叉兑换系统”,将不同 APP 上的用户向今日头条迁移。从这个角度上看,这种产品“试水”真是一举两得。这充分了地反映了张一鸣“精细”的品质,以后还要提及。
曾强告诉左林右狸频道,他们那时候认为今日头条和网易、新浪、搜狐、腾讯四大门户在新闻客户端战场上,处于同一条起跑线。理由是,虽然老牌新闻网站有深厚的新闻传统,但是由于用户的阅读习惯从 PC 转移到手机,既是介质的变化,实际也还隐藏着品牌的二次选择。
今日头条的“随刷随有”解决了小屏、碎片时间、海量信息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三大信息获取的并发问题,几乎是以降维的方式和这些内容的生产者竞争。之所以说降维,就是除了推荐引擎的优势外,一切都要。所以,他们要做的是在介质上也占据优势,具体而言就是预装。
事实上,便宜不便宜呢?黄河给左林右狸频道算了一笔账,那时候传统门户网站如搜狐、新浪等跟手机厂商合作,他们预装成本是一毛钱甚至免费,今日头条一个预装激活是四毛钱,它比竞品给出的价钱更高。
搜狐应该也看到了预装的红利,在头条之前,搜狐已经买了好几千万预装。这时候作为一家创业公司,如果要继续投入,是需要巨大勇气的,然而今日头条的投入特别。
从那时候的新闻来看,今日头条在预装上的大力投入甚至引来了同行抱怨,他们认为今日头条给出的价格,致使软件预装价格整体提升。这种价格从最初的几分几毛,变成后来的几块十几块,但是至今还在。张一鸣认为,预装带来的用户是移动流量,移动流量的红利明确高于其它流量,所以再贵也值得。
(除了价格,今日头条首先接受按装机量而不是按激活量计费,也在无意间改变了预装江湖的分配。)
很少有网民对头条的花钱推广有印象,主要的原因是头条不太张扬。事实上,除了 2013 年头条在推广上花了很少的钱外,2014 年花了两千多万人民币,但是效果明显,2013 年初,头条是 150 万 DAU,2014 年花了两千多万,增长了将近 450 万的 DAU,而且自然留存很好的。
第五个,曾经传言今日头条是是完全依赖 AB Test 来做产品,但是,今日头条已经了 7 年的、全员参与的用户,并不为所知。头条非常注重用户的体验。
公司创立之后的每一年春节,所有员工都会在节前接到公司的一份作业:提醒每个员工春节回家的时候必须做 6 个用户,包括,是否用头条的产品?有什么反馈、如果没有使用头条的产品,原因是什么、
公司管理层会集体去偏远省份进行密集。曾经当过记者的高级副总裁张利东,被同事们认为是一个高手。大家一起出去的时候,他几乎和见到的每一个人聊,在车上和司机聊,下车和卖水果的小摊主聊,进村和遇到的村民们聊,方言不通就比划着聊。
到了这个阶段,门户网站对今日头条的并没有持续多久。按照黄河的说法,2014 年的时候,战争就已经结束。此时的头条一骑绝尘,已经成为它们再也追不上的背影。
生态上,头条号已经起来,今日头条渐渐从抓取内容,变成大家主动生产、投递;规模上,已经形成规模优势,因为头条可以进行流量分发,所以内容厂商都会向它集聚;最关键的是,经过不懈努力,今日头条终于将推荐引擎做起来了。
为此,张一鸣已经很多年,他做的所有产品,都是围着“推荐引擎”这个核心不断靠近。做“推荐引擎”的念头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他一直知道自己要做这样一个东西,然后 2012 年前后外部、内部的条件都具备了。如果说本文的第一章解释了他的想法的来源,那么本节的结论是,头条长期做正确的事,而且追求极致,支撑并实现了他的想法。
推荐引擎是今日头条产品的核心,也是他们一直的努力方向。不过这个机会并不是历史为张一鸣特设,前面说过,百度和 360 也同样看到了,2011 年前后他们都曾提出推荐引擎的设想。
最后的结果是,从 PC 时代就做信息分发的 360 没有占据这个市场,从信息搜集到信息分发只有一步跨度的百度也没做成,偏偏是在居民楼里办公的今日头条做成了。
这场会议的结果不算乐观,根据张一鸣在七周年内部分享上的回忆,当时在场的很多人都表示担心,他们认为今日头条没有做这个的“基因”和能力。看到这里读者可能会疑惑,如果说没有能力,那当时头条的弱小还可以解释;如果说基因,你们不是说了头条就是因为“推荐引擎”这件事而创生的么?
其实,解释开了就一点也不难理解。因为做推荐引擎可能在张一鸣心目中,或者在几个核心创始中已经比较确定,但是当时单薄年轻的队伍里,可能对这个想法并没有那么统一而深刻的认知。考虑到头条的队伍很年轻,那时候又没有进行任何自上而下的组织和价值观建设,部分人对未来出现常正常的事情。
就好比百度诞生的时候,也无非是想做一家业内比较领先的搜索引擎技术提供商而已,谁能想到它一定能成为 PC 时代的王者呢?恐怕李彦宏本人当初也没有这么笃定吧。
但是,会上的张一鸣没有,他告诉大家:“如果不解决个性化、智能化推荐的问题,我们的产品只是做些微创新,也许能拿到一些移动互联网的红利,但不可能取得根本的突破,不能真正的创造价值。”张一鸣也给出了解决办法:“推荐我们不会,但可以学啊。”说完之后,他自己先动手了。
当时中科大毕业的项亮在 Hulu 负责视频推荐研究方面的工作,在 2010 年 3 月 ResysChina 推荐系统大会上,项亮受到时任 CSDN 总编刘江的影响,写出了一本《推荐系统实践》。
张一鸣知道这本书后,便与项亮取得了联系,想要一本电子版看看。项亮以书还没有出版为由了他。张一鸣觉得这会严重耽误今日头条推荐能力的进度,便自己上网找资料,然后自己想象着写出了第一版推荐引擎。
这充分说明了,占据主动的永远是那些不会等到“时机完全成熟”才做事的人,而是较大概率属于那些看到希望就迫不及待地动手干起来的人。不过,如果 CEO 一直自己动手,这样的公司恐怕也是活不长久的,今日头条要想做好推荐引擎,最需要的是优质人才。
张一鸣对此有一个阐述是,人们一般认为推荐引擎和搜索引擎的技术难度相差不大,这其实并不太准确。他说,门户网站的难度最低,它们只用按简单分类显示信息;搜索引擎的难度较高,它们得根据用户检索的关键词,从已经索引的信息中找出个方面相关度、时效性较高的结果;推荐引擎的难度最高,它要根据用户以往的所有行为习惯来推断出用户最终需要什么,所以这个难度是式上升的,推荐引擎位于的顶部。所以,推荐引擎要做好,需要的不是较好的人才,而是最好的人才。
2013 年初的一天,张一鸣驱车来到传媒大学门口的一家咖啡馆,当时已接近 23 点,此行目的就是要见前文提到的曾强,他是今日头条投资人刘峻的老部下,也是奇虎 360 创始员工。
在接受左林右狸频道采访时,曾强还记得当日的细节:“他(张一鸣)专门从知春过来,那个时候已经没地铁了,我唯一一次看到他开车,就是那一次。”在此之后,曾强和张一鸣又见了两次,一次是知春的咖啡馆,另一次是公司的办公室。三次见面后,曾强就拿着自己的饭碗去报道了。
“这里的饭碗可是真的饭碗!”曾强边说边笑,对左林右狸频道说:“那时候,今日头条有一个厨师给大家做饭,大家带着自己的饭盆、筷子、勺子去报道,就跟当兵一样。”
曾强入职后,招人成了他的主要任务。据他回忆,他进入今日头条的时候,“运营有几人,研发有十三四人,HR 是肖金梅带着个小女孩,产品是黄河、陈林等,全公司加在一起也就二十几人。”
机会不会停留太久,巨头们虎视眈眈,随时都可能反应过来。在此期间,据说 360 还尝试过做翻版的头条。为了尽快搭建好推荐引擎,今日头条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招募任务极为紧迫。
曾强和张一鸣亲自上阵,那时候,他们用的最多的办法是“社交招聘”。所谓“社交招聘”,就是在微博上抓取需要的人群,然后在微博里给对方发私信,一个一个跟对方聊。主要话术是:“你好我是某某某,我们在做一件什么事,你能不能给我们一点时间,我们请你吃个饭或者喝个咖啡。”
张一鸣承认这是早期最常用的方法,他甚至回忆说,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微博这些社交工具的账号密码都是和 HR 部门共享的,有时候自己忙不过来,他们就会用张一鸣的名字在网上和发现的人才私信。这种方式跟电话销售差不多,回复率极低,发 10 条私信只有 1 条回复,不过这对他们来说,已经是那时候最好的办法了。
曾强笑着告诉左林右狸频道:“当时我们一天要吃四顿饭。”原因是,他们上午 11 点半约招聘对象吃饭,1 点半结束。然后让服务员收了餐具,赶紧换一桌菜,又约第二个人继续聊,晚上也是如此。只要有机会,就带对方到公司看看。
第一个被招进来的大公司研发人员是百度主任架构师廖若雪,这是张一鸣亲自的人,刚入职便立刻给了他一个技术副总裁的职衔,不过最终对方并未留下,只呆了一个月时间便离开了。
曾强自己招来的第一个比较关键的人物,是当时一点资讯架构的负责人,他在一点资讯地位很高,是除了创始人之外,技术团队的第一负责人。曾强告诉左林右狸频道:“他是中科大计算机系 NLP 方向的博士,他的技术水平获得了团队的高度认可。”
不过,那个人比较难以。原因是他想回合肥,当时科大讯飞也给他发了 Offer,并且给出的待遇是干满两年分一套房子。曾强便帮他衡量利弊,指出他在能获得的价值大于合肥的房子。
那人又提出,自己老婆学历不是很高,在找工作比较困难。曾强便给自己开公司的朋友打电话,替那人老婆安排工作。为了招揽他,曾强费了很大劲,甚至让他带着妻子到公司参观,得到了他妻子的点头同意,最后终于将他留下,他现在还在今日头条工作。
招聘之所以会这么难,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时他们不肯降低招人标准。黄河曾对左林右狸频道说过:“最优秀的研发工程师,他是不愿意跟差的人在一起的,因为他改 Bug 都会改疯掉。”
那个阶段,今日头条还开不起太高的现金,主要是拿股票招人。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陈林,他和原来创业的小伙伴一起进入公司,其他小伙伴选择的是现金最高,股票最少;而他选择是月薪够生活费就行,收入以股票为主。
曾强在今日头条的这一年,公司总共招进来二十多个研发人员,推荐引擎技术逐渐增强。不过曾强也在一年后离开。在左林右狸频道的朋友里,也不时有人会偶尔感叹:“我当时接到了张一鸣的邀请,但是xx。”
不过,对于一个技术公司,二十多个研发也足以撑起一点小局面了。这时候,要想继续融资,就必须把怎么赢利变现提上议事日程了,这又成为了新的挑战。
前今日头条公关副总裁林楚方曾告诉左林右狸频道,头条最不可替代的两个人,一个是张一鸣,另一个就是张利东。
2013 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时任《京华时报》副总裁张利东应张一鸣邀请,前往当时已经搬到盈都大厦的今日头条公司。从现在这个时点再看,传统里的优秀人才应该已经所剩无几了,但就当时来说,有熟练的经营手腕的张利东,对今日头条的变现的确是一个无法的选择。
一间狭小昏暗的会议室里,张一鸣在白板上写下一长串复杂的计算公式,用了数小时向张利东解释背后的原理,目的是要说明,今日头条的广告盈利和往后的创业步骤。张利东看看眼前这个比自己小四岁的创业者,又看看白板上密密麻麻的小字,“用户量、展示量、点击率、率、单据、CPM、CPC”,觉得有些震撼。
根据《博客天下》所载,张利东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实话实说,当时我没完全看懂。但他列公式的行为,给我的感觉是震撼,我第一次看见有人用公式的方式,给我推导广告盈利模式。”
不久之后,张利东答应了张一鸣的邀请,正式加入今日头条。四年后的 2017 年 1 月,张利东服务多年的《京华时报》正式停刊,一个时代结束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张利东又是极为幸运的,他一步跳过了 PC 互联网,直接进入了移动时代。
张利东一来,张一鸣就让他坐在自己的对面。这是张一鸣自己的习惯,新入职的大部分高管都会在入职后坐在张一鸣旁边,他会自己随时帮助对方了解、融入公司。
黄河认为,张利东在商业化方面的贡献极大,他告诉左林右狸频道:“张利东来了以后,带来了最早一批 KA(重点客户)资源,那些汽车广告主来了。早期在头条上打广告,奢侈品或者大厂商不一定肯来。汽车相对接受度高点,这就是商业化第一步。”
2013 年 9 月,在张利东支持下,今日头条第一次尝试个性化推荐信息流广告。而当时的大背景是,业内人士普遍对移动互联网广告都没有信心,原因是是觉得手机屏幕小,不适合放广告,尤其不适合展示品牌广告。
张利东却表示有信心,他们决定找个广告主验证一下效果。不久之后,张利东联系到国美的北太平庄店。为了方便验证广告效果,他们还设计了验证闭环,即:用户刷到广告→点击收藏文章→拿着文章到该店面买 200 元东西,就送食用油。
这次实验推荐半径,从 3 公里变成 10 公里,再到后来覆盖大半个,最后来了一百多人,终于把礼品送了出去,验证了移动互联网定向闭环 LBS(基于地理的)广告的有效性。
个性化推荐信息流广告在之后的日子里,成为今日头条的杀手锏,也让他们在管理方面更加精确。至今已经成为无数信息流线的应用的主流模式。
现在综合来看,可以这么说,信息流公告是小屏的移动端上最适合的广告形式:对于用户,它比资讯门户时代的全屏广告、视频门户的片头片尾广告要更友好;最重要的是,它效率空前得高。今天头条今天的地位,是由于它的确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决定的。
林楚方曾经向左林右狸频道这样描述:“现在,今日头条的技术能力是世界级的。他们计算的非常精确,他们可以通过计算,判断出每一个广告环节的推进,需要达到的数据是多少:我需要达到的点击量是多少,我的 DAU 是多少,用户时长是多少,用户时长中的 8% 是留给广告的,广告的打开率必须是 2% 还是 3%,才能够实现我们广告库存的价值。我要卖这么多库存的话,我需要招聘多少广告业务员,这全是计算出来的。”
林楚方描述的事实上是今日头条现在的样子,而它之所以能在技术方向如此领先,有一个关键人物是绕不开的。
今日头条是一家技术驱动型公司,在杨震原加入之前,技术方面负责人频频更换,这势必影响技术团队的成长。2014 年,杨震原加入今日头条,担任技术副总裁,这位和张一鸣年龄相仿的技术精英,从此以后成为今日头条推荐算法的核心人物。
在此之前,杨震原曾供职百度 9 年时间。2015 年有一篇很火的帖子《那些年的求职——今日头条》,文中作者去头条面试遇到杨震原,十分惊喜,杨震原以亲身经历激励他加入头条。
据文中的杨震原说,2005 年他本科毕业的时候,拿到了直博的机会,大四在实验室里学习,因为与导师意见不和,被下定评语“此生不宜继续培养”,之后被踢出实验室。他去百度面试的时候,主管差点因为他是本科生不想要,没想到最后一做到大搜索副总监的。
按照《中国企业家》的说法,今日头条前员工曾描述杨震原,他对头条做出了巨大贡献,2014 年左右,今日头条内部进行了一次重大技术升级,主导人正是杨震原。
另外,杨震原个人的影响力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猎头认为,“杨震原等级别很高的人进入头条,会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入。”黄河也认为杨震原是今日头条的一个关键点,他说:“大量百度的优秀人才加入,对整个推荐算法、系统的优化都是关键。”
百度搜索部主任架构师朱文佳,曾被认为是杨震原的左膀右臂,业界也视之位“推荐大牛”,在 2016 年 6 月出现的时候,身份已经变成今日头条资深架构师。
还有原百度美国深度学习实验室,少帅科学家李磊(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针对 30 岁以下人才启动过“少帅计划”,入选“少帅计划”的人员可直接拿到百度 T9 至 T10 的职级,年薪百万元人民币起步,上不封顶)。2016 年 5 月,李磊头衔也变成今日头条实验室总监。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原百度人”加入今日头条,比如后来升到副总裁的洪定坤,第四范式的联合创始人陈雨强等。
稍微超出本文设定时限但不得不提的是,2016 年,一则百万年薪招聘启事引发热议,内容为“今日头条面向全球招募资深算法架构师,年薪百万,单位是美金。”当年 2 月,春节刚刚结束,杨震原与人事副总裁谢欣率领招聘团队前往美国硅谷,这被认为是当时,国内互联网公司最大规模的一次赴美招聘。
左林右狸频道咨询过今日头条、微软、腾讯推荐引擎方面的技术员工,他们普遍认为,今日头条的推荐引擎护城河肇始于 2013-2014 年,这期间主要的模式是拉新+捡漏+挖比较成熟的人才,而这条护城河的快速扩展则在 2015-2016 年,头条的创业明星企业的地位,优厚的薪酬和有吸引力的文化,尤其是 2016 年重金招聘来的大量顶尖技术人才,大大推进了推荐引擎的建设。
按照前阿里 B2B 总裁卫哲的说法,今日头条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技术武装的强中台,推荐引擎团队正是这支强大的“支援军”中台队伍。
张一鸣在对话钱颖一时曾说:“互联网技术并不是垄断或者绝密的,团队和文化才能持续的创新和优秀的自省。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团队和文化。”
这种说法乍一听,可能会觉得“很虚”,然而它却是事实。在左林右狸频道的采访过程中,每次问到今日头条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所有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团队和文化。
这个时代,人才在大公司之间不断流动,没有任何技术是可以一家垄断的,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不同公司的底层代码相近相似,已经成为常态。这时候要想拉开差距,最关键的就是他们如何组织利用这些人才,团队文化的作用就在这里。
在今日头条刚起步的时候,到了周三下午有一场分享会,全公司几十人围成一圈,任何同事都可以分享自己对业务、对行业的理解,或者介绍新产品。如果有新同事入职,他可以做一个分享来介绍自己,可以用 PPT 放自己旅游过的地方,可以说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同事。
曾强告诉左林右狸频道:“这种分享会每双周开一次,不是周会式的汇报工作,纯粹是分享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会表扬这两周谁做得好,表扬人选不是领导定的,而是同事们自己提出的。就像开班会,公司会有一个小礼物励给受表扬的人。这种分享会效果很好,能够帮助很多人跨越人际交往的障碍,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除此之外,今日头条很早就建立了知识库和 OKR (目标与关键法)。在有条件之后,他们更是开发了自己的 OKR 系统,并和 IM 打通。
曾强告诉左林右狸频道:“我们所有东西都不对员工保密,今天还能在知识库上,看到当年我写的东西!”知识库可以把公司所有知识、信息都显性化给到员工,降低传递和管理成本。
今日头条的一名高管告诉左林右狸,张一鸣认为,这种“不保密”的做法是利弊都有的,不保密的做法当然是增加了透明度,但是也提升了核心信息泄露的风险。他对此有两个看法:
第一,他认为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单纯的技术保密意义不大,甚至专利的意义也不大,因为一种方法总有若干种实现径,没有什么技术可以做到像可口可乐的配方一样保密,所以留住人才才是留住技术的根本,而不是对技术本身保密;
第二点就是,选择一种对员工式的文化是有价值的,尽管风险同样存在,但这个风险是属于已经有预判的,即“愿意为了这个目标付出这个代价”。他甚至说,如果有一天证明这个做法是不对的,那我们也已经做好了遭受损失的准备,那就是把这种损失看作是我们管理层成熟、管理方法探索上的一次学费,事明,有些东西的获得是必须交学费的。
而 OKR 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让同事知道彼此在做什么。字节跳动高级总监杨继斌认为,公司内部 OKR 首先是沟通工具,其次才是目标设定或者目标管理。即使是管理层的 OKR 也会对下属员工公开,提高沟通效率。
入职字节跳动之前,杨供职于一家以提倡平等、宽松的内部文化而著名的。OKR 制度让杨联想起了那种类似前东家的平等哲学。“使用 OKR 制度,不一定能落实 OKR 。如果没有平等的氛围,管理层独断专行,员工唯上,最后 OKR 只会流于形式。”杨继斌说。
张一鸣本身是一个性格极其温和的人。这一点,是多名在职、离职头条员工的共识:他脾气好极了,是真的好,不是压抑着自己,而是真的就是个谦谦君子。他不凶人,也不刻薄的人,即使极不满意,也只是温和的,温和的鼓励,这种性格是有内在的魅力的。
曾强说:“他是完全朋友式的,这个朋友是你好我好那种朋友,就是很真诚。他的个人魅力不是式的,领导是一种核心,张一鸣不是核心驱动,而是规则驱动。”
张一鸣对此的解释则是,我不喜欢发火,我也不喜欢尖锐的人。总的来说,是因为发火是没有用的,发火是一种看上去最痛快,但其实是偷懒的表现。它造成的结果就是,自己情绪宣泄了,但事情没有任何解决。所以,我们至上而下尽可能都用温和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火的人不是没有,但我们不提倡。
另一个是一种相对平等,不唯上,不官僚主义,不强调“领导”,也就是弱化层级与 Title。早在 2013 年,张一鸣在盈都大厦办公室接受《人物》采访时就曾说过,所有员工入职都会收到自己签发的邮件,内容是公司内部只有汇报关系,没有头衔,总、副总、哥、姐、老大等敬称,所有人都必须直呼其名。
某个部门在双月会上做了一个 PPT,谈自己的部门的成绩,这个 PPT 做了 27 页,于是遭到了张一鸣的严厉,他说:“27 页,多么。我们可以理解你的工作要体现成绩,你可以有一页两页,三页五页也行,但 27 页都在说自己的成绩,这是不允许的。
员工报销一张打车票,要花 15 分钟,这种层面的事,公司老板一般都不会关注,因为在他那里,这都是助理干的事。同样是有百度工作经历的头条员工朱时雨说:“但是张一鸣会关注这件事。他会问,为什么报销一个单据要花 10 分钟去填写各种数字,他要求拿手机扫一下就完了。”
张一鸣甚至会关心新员工入职,多长时间拿到电脑这种事情,他要求极其简化各种繁文缛节和流程。朱时雨告诉左林右狸频道,张一鸣把人事、招聘、汇报、关系、甚至离职等所有流程都当做产品来打磨。在内部效率优化方面,他会花很多时间。
左林右狸频道知道一个例子,某自的人来找今日头条谈合作,与相关负责人对接,两个小时就做出了决定。而他们找腾讯合作时,去了五次,见了三个人,每个人都说要往上请示,等审批决定下来,他们已经找了下家。
今日头条成立不到一年,全公司还没有几个人有出国经历,就已经开始讨论国际化的问题。在给公司起名字“今日头条”时,就已经想好了将来的英文名“ByteDance”。
黄河告诉左林右狸频道,张一鸣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有一条方法,就是团队敢于定很高的目标。“他的愿景非常大,这也推着大家前进,每个人都是很极致的努力工作。”
黄河表示其他的公司都会因为创始团队擅长什么,然后觉得自己的 DNA 就是做这个的,今日头条不会这样,今日头条是进化的思。为了快速进步,快速迭代,今日头条内部没有“Q”(季节)这个时间节点,他们的方式是“双月会”。
“国企如果说是按年迭代,一般的互联网公司也就最多是按季度,但头条愣是变成了双月”,一位评论者说:“一般公司会按照季度制定财务计划,导致产品、人事等各方面迭代,也变成了一年四次。但是‘双月会’可以做到一年迭代六次,让今日头条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世界走在前列。”
为了招聘到最优质的人才,张一鸣选择用核心高管担任 HR 的负责人。早期没有重量级人物的时候,他自己亲自招聘,给自己南开的学弟一个一个发私信,邀请面试。
为了解决招聘的问题,张一鸣甚至找到了自己在酷讯的老领导谢欣。谢欣毕业于大学计算机系,先后担任微软亚洲工程院项目经理、百度核心软件工程师、曾经是酷讯旅游的 CTO,后来加入今日头条。这么重量级的技术大佬,张一鸣没有让他管技术,而是让他担任人力副总裁,主管企业效能,连梁汝波都要向他汇报。在张一鸣心中,人才资源是真正的战略资源。
杨继斌告诉左林右狸频道,张一鸣有一个判断,优秀的人才密度的增长速度,只要不低于业务复杂度的上升速度,业务就能维持良性增长,最后成本反而可以降下来。
外部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今日头条员工拿到期权的价格以前是 1 美分,现在也只是 2 美分。虽然一般来说员工的期权价都要低于市场价,但做到这么极致的还是少数。张一鸣的理由是,员工挣钱不容易,期权在行权的时候,还要扣税,扣除购买期权的成本。定一个高一点的价格,可能公司省一点,但对于员工来说,就意味着期望值大打折扣。如果像有的公司一样,定一个几块钱的价格,那甚至会出现行权价低于期权价,那这对员工的积极性是性的。
对于团队文化而言,钱也许是最不重要的,又或者钱才是最重要的。但进进出出的今日头条高管中,没有一个闹出不愉快传言。然后时间流逝,人来人往,头条长大。
11 月 15 日这天,他回到南开母校做了一次,观众大多是他的学弟学妹。他平时不穿西装,这天穿的西装很大,有点像别人的。看着底下一张张年轻的脸,张一鸣还是有些结巴,他有些腼腆地说:“盛师兄刚说的,5 亿美金估值是去年年初,实际上现在超过 5 亿美金很多很多了。”
他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很多很多”到底是多少钱。那时候大众对今日头条的想象,还停留在新闻客户端阶段,谁会想到一年以后它会有百亿美元估值,三年以后它推出了“抖音”,估值达到 750 亿美元。
在老牌互联网帝国 BAT 身旁,一个从丛林里勇敢的穿越出的挑战者,一个新的推荐引擎帝国已经成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