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银保监会2022年末颁布的《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信托业务被划分为资产管理信托、资产服务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三大类,确立了资产管理业务在行业转型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目前,多家信托公司正在筹建或加快壮大证券投资/资产管理事业部,对内组织变革、对外招兵买马。2023年,伴随着业务新分类的正式出台,相关业务有望进入新阶段,各家信托公司加快布局,迎接资产管理信托类业务的重大发展机遇。
相较于公募资管产品,定位私募的信托在产品设计、投资范围等方面更加灵活;相较于私募机构,信托公司作为持牌金融机构在社会信誉、运作规范与产品代销等方面受到监管与市场的认可。同时,信托制度具有财产转移与财产管理功能,在财富保障与传承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兼顾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的理想金融工具。
在信托业务分类的顶层设计日趋明晰的背景之下,资产管理信托正从幕后前台,成为行业转型的排头兵,但受制于市场认知、投资能力与企业文化的既有,其发展径已不可再简单模仿银行理财、公募基金与券商资管,应主动深挖制度禀赋、突出定制特色、错位布局产品,脚踏实地打造精品资管专卖店。
从资产管理业务的具体内容来看,新三分类后的资产管理信托业务可包括四个大的板块:标品投资业务、标品融资业务、非标投资业务和非标融资业务。新的信托业务分类监管办法重点压降和的标融资,而融资还可以进行标品融资。做标品融资当然需要创新,需要取得资质,满足监管的门槛,这些都需要信托公司大力推进转型。
非标投资业务对信托公司而言一直处在“看上去很美”的尴尬境地。一方面,监管政策大力支撑,监管部门一以贯之对信托公司创新开展私募股权投资(PE)业务予以鼓励和推动,甚至在相关监管文件中特别写明引导信托公司开展相关业务。另一方面,非标投资业务投资大、周期长、门槛高,专业性要求非常强,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因素也比较多,此类业务与信托公司传统客户的投资偏好存在较为明显的错配性。综上可知,资产管理信托类业务中,标品投资成为信托公司实操性较强、最容易落地实施的业务领域。因为多数信托公司都曾开展过“阳光私募”业务,具有一定的业务基础,相应专业人才也有较为充分的储备。伴随近几年转型步伐的不断加快,部分信托公司标品投资所需硬件设施和IT系统的投资不断加大,系统不断完善和优化升级,基本具备了当前标品投资操作的技术要求。
2022年是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元年,同时在新三分类监管政策大力引导、行业转型、新分类逐步落地的背景下,信托公司主动发力,积极拓展以股票、债券(包括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以及TOF/FOF为主要投向的主动管理型证券投资业务成为信托公司转型资产管理信托业务的必然选择。伴随着非标转标趋势推进,标品信托业务接连迈上新台阶:2021年突破3万亿元,2022年突破4万亿元,在整体信托资产规模中占比持续提升。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资金信托规模合计15.01万亿元,投向证券市场类的资金信托规模达4.18万亿元,同比增幅36.80%,较2021年末规模增长24.59%。从五大投向来看,证券市场类信托已超越工商企业类,成为第一大类资金信托。
从业务模式上看,对于非标替代有显著作用的TOF/FOF类业务快速进入信托公司的视野,成为信托公司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力。据统计,2020年一季度,仅有29家信托公司发行了438款TOF/FOF产品。截至2022年1月,有48家信托公司布局TOF/FOF标品业务,合计发行TOF/FOF产品3383款,新增成立规模1386.91亿元。其中较早涉足TOF/FOF的信托公司,如华润信托、外贸信托、中航信托、中信信托等,全年新增规模占行业的三分之一左右,表现出明显的头部效应。2022年以来,TOF/FOF业务仍保持快速发展。据统计,2022年1-10月,集合信托发展迅猛,市场上共成立TOF类产品2475款,成立规模达1457.8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197款和1210.1亿元,分别增长12.67%和20.48%。TOF类产品作为代替非标的产品,中长期看发展空间较大。一方面是因为新分类监管进一步压降非标资产额度,传统的非标业务模式难以持续;另一方面是因为TOF类产品可以组合不同的资产和策略,能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配置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