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行业人物> 文章内容

未来产业城市争霸:量子科技最热门头部城市“撒网”

※发布时间:2022-9-27 3:23:22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深圳将未来产业发展“成篇”,其他重点城市则是将未来产业“埋”在十四五科技创新、制造业规划当中。搜狐城市以国内15个制造业重点城市为样本,梳理了各地的相关政策及规划,数据显示,开辟最多赛道的城市是上海,长三角龙头部署了16项前沿技术突破以培育未来产业,深圳也各自划定了8个方向。此外,量子科技和脑科学成为最激烈的赛道。

  未来产业讲的是产业,拼的是技术。目前国内制造业三巨头上海、苏州、深圳在未来产业领域各展所长,从综合实力上看上海几乎没有短板,深圳苏州在科研能力上差距不小。与此相对的是,合肥、青岛等地虽然制造业不拔尖,但在未来产业技术储备上则是各有亮点。在未来产业竞赛中,重点城市“产研不平衡”呈现出一体两面。

  2016年,美国出版的《未来产业》一书把“未来产业”概念吹向全球。不过,早在该书问世三年前,深圳就制定了生命健康、海洋、航空航天、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相关政策,此后八年深圳每年给予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深圳之后,各大城市跟进。

  2017年,杭州将未来产业聚焦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材制造、区块链、量子技术等;同年南京提出构建“441”产业体系,代号“1”的未来产业包括人工智能、增材制造与新材料、生命健康等。2018年至2019年,沈阳、厦门也结合自身优势提出未来产业规划,沈阳聚焦生产、交通、健康领域,厦门重点培育电子、显示、半导体等产业。

  进入十四五“周期”后,未来产业成为重点城市五年规划之“标配”。主要涉及科创及工业的未来产业,在各地制造业、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着墨甚多。不过,相比十四五规划总纲,不少城市在分项规划中将未来产业更加细化,也有部分城市进行了微调。我们以沪深两地为例来具体看一看。

  上海十四五规划将未来产业聚焦在6G、下一代光子器件、脑机融合、氢能源、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合成生物学、海洋经济等;科创十四五规划则提出部署“脑机接口、类脑光子芯片、自主智能无人系统、6G、区块链、扩展现实、超造、纤微机器人、智能仿生、毫米波雷达系统、深水探测、通信与深远海开发、氢能、生物3D打印、细胞电子混合系统、新型抗耐药菌抗生素”等16项战略前沿技术。

  深圳十四五规划“实施未来产业引领计划”,具体包括6G 、量子科技、深海科学、深空探测、氢能等。“深圳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则根据发展成熟度将未来产业分为两类,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等相对成熟领域处于第一阵营;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处于后续梯队。

  沪深之外,、宁波、成都、杭州、青岛等地相中的未来产业技术领域也有近十项,合肥、天津、武汉开辟的“赛道”较少,在五项上下。总体来说,绝大部分城市圈定的未来产业项目不超过十项。

  东哥格格

  从具体领域来看,量子科技、脑科学和类脑智能最为热门,约十个城市选择上述“项目竞赛”,此外,生物科技、未来通信也竞争激烈;青岛上海深圳天津宁波将视线投向深海科学领域——这几个城市此前也都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京沪深成渝等信息科技重镇齐齐角逐6G网络。苏深产业“升级”、合肥技术开

  产业竞赛一步领先步步领先,是赢者通吃的游戏,因而需要提前谋划布局——如果不能抢占先机就会贻误战机。从发展进程来看,未来产业以技术为依托,以产业为实体,对于基础条件不同的城市来说——有的产业领先、有的技术占优,在未来产业规划中,“扬长避短”体现得较为明显。

  苏州十四五规划并无“未来产业”字眼,对于制造业强市来说这不寻常。“引导发展新业态新模式”,苏州将未来产业融入数字经济。具体包括“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业融合应用,促进数字同实体经济融合。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等培育一批产业龙头。苏州的目标是2025年人工智能营收突破1200亿元,大数据产值达1200亿元。

  与苏州相似的是深圳和东莞,这几个城市制造业发达,但科研实力相对较弱,它们布局未来产业的方式是结合现有产业升级换代,这也是破解“产研失衡”困局的务实之举。深圳提出“科研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即“企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东莞围绕新材料、新一代信通、人工智能等布局未来产业,重点推进二维、智能材料、量子通信等技术产业。

  产业需要实体支持,深圳东莞杭州等地已开始布局。深圳科学城合成生物研究主体大楼明年年初即将交付,项目设备总投资近10亿元;东莞提出打造一批绿色智能型未来产业。依托此类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科技项目有机会加速产业化。

  杭州布局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及深海深空、氢能源、微纳米材料、柔性电子等未来产业,也要建设“未来产业和未来产业试验区”。此外,杭州还设立总规模为1000 亿元的创新基金,引领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这是目前重点城市相关规划中可见的最大一笔“种子基金”。

  有产业的城市“产业升级”,有技术的城市则是“技术开”。合肥未来产业将量子信息作为重点,依托国家实验室、依托中科大在量子通信技术领域的国际领先优势,合肥在量子通信、计算、测量上“多点开花”。合肥高新区谋划建设以量子产业为基础的未来产业园——这是要将量子信息这根甘蔗从头啃到尾。

  拥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城市聚力于未来产业优势项目并不鲜见,青岛重点支持生命健康、量子信息、极地深海等产业布局;武汉则是瞄准电磁能、量子科技、超级计算、脑科学和类脑科学、深地深海深空等。合肥、青岛、武汉属于制造业有亮点,科研实力较突出城市,不同于深苏莞等地的“现有产业升级”径,它们以“技术前驱、产业后置”的方式更为合理。

  通过提前布局未来产业,谋求竞争新优势已成大城共识。未来产业能否成气候关乎科研、产业、金融、人才及政策等多方面。哪些城市有可能脱颖而出?今天的未来产业就是明天的战略新兴产业,我们可以从目前的战略新兴产业头部城市里找一找答案。

  9年前,深圳划定海洋、航空航天、机器人及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如今海洋、机器人、生命健康已成战略新兴产业。去年深圳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1.2万亿元(占P比重近四成),2025年深圳的目标值是1.5万亿。如果深圳要延续经济增势(2025年P破4万亿),未来产业必须跟上趟。

  当前,深圳在金融科技、信息通信、生物科技等方面有较好的产业及创新基础。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等未来产业处于扩张期,目前已初具规模,5至10年内有望“倍增”;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处于孕育期,规模较小,10至15年内有望成为新兴产业中坚。有成功经验可复制,有梯队产业可接续,研究经费投入持续增长,深圳未来产业前景。与深圳可以“相提并论”的是上海、,去年上海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8795亿元(占P比重约两成),2025年上海的目标是破万亿。值得关注的是,上海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占比近六成,如果想跟深圳扳手腕,上海在工业战略新兴产业上需发力。探索领域广阔,如果部分技术领域能尽快破局,叠加产业优势,上海超越深圳不是没有可能。

  去年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9962亿元(占P比重约25%),科创实力处于国内头部阵营。如果说深圳目前是猛补基础研究短板,则是努力融合基础研究与产业,为未来产业创造起势平台。

  头部城市容错空间较大,可以“广撒网”多领域出击。对于产研水平一般的城市来说,未来产业是一柄“双刃剑”。未来产业高度依赖性技术,如果技术发展受挫,前期投入的创新资源将白白浪费。一个城市选定一批未来产业便会投入资金、人才资源,这种预设的轨道其实相当脆弱——技术更迭和产业革新随时有可能打破原有径。比如前两年多地将区块链、3D打印等列入名单,现在则是明显“偃旗息鼓”了。

  对于制造业及科创领域“腰部城市”来说,结合自身优势条件,选择一两个项目“单点爆破”可能更为稳妥——既拥有跟上节奏的潜力,又不至于走弯浪费宝贵核心资源。这里可供参考的案例是合肥和青岛,前者的量子信息,后者的深海科技均可圈可点——如果能将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融合,很有希望在未来产业的星辰大海中“钓到大鱼”。

  阅读原文特别声明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82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