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 有学生听不到上课铃,我给他们讲什么是“聪明”》中,我讲了面对有学生听不到上课铃声这种情况,怎么和学生说道理的。
但这个道理说完了之后有效吗?说实话,我压根儿就没期待立刻见效。立竿见影那是,不是教育。我也不是什么神仙,一摸脑袋就能赐福,就能转运。要是真有那本事,我也就不用这么苦哈哈地婆婆妈妈地做教育了。
这不,在我讲过这个道理之后,下一周再去上课,依然有个别学生对上课铃声置若罔闻。于是,我又接着上一次课的话茬儿开讲了。
“你们还记得我上一次说过的话吧?如果谁听不到上课的铃声,我就用‘肉月旁’的那个字表扬他。”我一边说,一边把这个字写在了黑板上。
“你们哪位愿意接受我的这个‘表扬’?”虽然语带,但点到即止,不可能真把这个用来某个学生,说他的耳朵没有起到听的功能,只是挂在脑袋上的两块肉。要不然他一旦成为同学课后嘲笑奚落的对象,万一有个什么不合适的事情发生,我可承担不起这个责任。或者万一再拿着弹簧刀对着我,那我就更麻烦了。这年头做教师很难,必须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即使救不了别人,也不能把自己掉到河里淹死了。
当然,我这样说完,绝大多数学生还是知道深浅,知道老师是什么意思,都准备好开始上课的状态了。可光这样“”还不够,“狼来了”的话一两遍还好使,说多了之后就免疫了。因此我还要想办法把关于这方面的道理和思考引向深入。这也源于我总是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不愿停留在原地踏步。
我微微一笑,告诉他们“聪”的反义词是“失聪”。有学生就一愣,一个字的反义词不应该也是一个字吗?怎么可能一个字的反义词,变成了一个两字词了呢?
你们看,我上一次在讲“聪”的字源的时候,说它是形声字,形旁是“耳”,声旁是“总”。这个字的原初意思和耳朵相关,意思是“听力好”。我们现在看这个“聋”字,也是形声字,形旁也是“耳”,声旁是“龙”,表示这个字也和“耳”有关,“聋”的原初意思就是“听不到”,就是“了听觉能力”。
“老师,他耳朵聋!”还是有学生起哄。这种起哄我还比较欢迎,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帮我“敲打”了某些听不到上课铃声的同学。
不!这些同学并不“聋”。不过,为什么听不到?这可以用一个心理学的名词来解释。我在黑板上就着前面写的“聋”字,又补了四个字,就呈现出下面这样一个由五个字构成的名词短语。
这是一种心疾病,主要就表现在遇到自己不感兴趣或者不想听的话,就把耳朵关上,就听不到了;反之,愿意听的,感兴趣的话他就听到了。我觉得咱们有一部分同学就是选择性耳聋。而且,还挺严重。
我为啥做出这种判断?你看有一些人上课铃听不到,即使是大多数同学都坐好了,他还是迟迟意识不到已经打上课铃了。但下课铃他一定不会错过,下课铃刚一打,立刻就窜出教室去了。
我这么一说,全班同学都笑起来。此时他们即使不是对号入座,也至少对这种常见到甚至的现象有所感了。
在我的课上,我会经常提出类似这样的似乎是选择性的问题。在我给这些学生几节课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掉到坑里面,要么选择“好”,要么选择“不好”。反正是两个答案二选一。我就反复他们:的事物往往没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非常复杂,绝对不此即彼,非黑即白,常常处于一个不确定的状态,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这样反复强调的结果是,上了一段时间课之后,慢慢有一部分学生就具备了这样的意识:面对这样看似二选一的问题,不会再马上着了道,掉到坑里面去,也知道要分类讨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我以为这种思辨能力的培养,比教给学生具体掌握某一两个知识点更为重要。
“确实不好,当学生就应该有当学生的样子。上课铃就是命令,就应该准备好上课的状态。这种选择性耳聋要提出严肃。”观点和态度在该明确的时候一定要明确,绝对不能含含糊糊,和稀泥的事儿咱不干。
“虽然具体到听不到上课铃声这件事儿,‘选择性耳聋’确实不好。但是,我要对刚刚回答‘不一定’的同学提出表扬,因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把和选择性耳聋相关的事儿都捋一遍。要缩小范围,如果我们把范围压缩到单纯就‘表扬’和‘’来说,选择性耳聋好不好呢?我们该不该选择性耳聋呢?”
对这两种表扬,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阿谀奉承”当然要远离,要选择性耳聋,因为这样的话听多了,会让你飘飘然,忘记自己几斤几两,这对你自己有害无益。
那发自内心的肯定与赞美我们是不是要听呢?我个人觉得也可以选择性耳聋。要对赞美你的人表示感谢,但绝对不要躺在过去的成就簿上,那会让你失去前进的动力。(我估计我在讲这样的话的时候,会有一些认真,认真思考的学生可能会想到居里夫人的一些轶事来)
面对这两种,我们又该采取什么态度呢?善意的,我们当然不能选择性耳聋,要认真倾听,因为那对于我们的进步会有莫大的帮助。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懂,不需要过多展开。但关键是面对“恶意的”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我告诉他们,我和他们的想法不太一样,面对“恶意的”,我也会选择倾听,尤其是有一些让你觉得很恼火甚至要的,更要小心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理波动,静下心来想一想,很有可能这种戳到了你的痛处,是你真正的弱点所在,要不然你不会发火。这是一个正视自己、剖析自己的好时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人也在帮助我们。
以上我啰嗦了这么多,但所讲的这些意思,可以用《规》中的一句话来概括:“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这句话的意思是: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就生气,听到别人恭维自己就高兴。如果这样,不好的朋友就会与你交往,有益的朋友就会与你断交。听见别人恭维自己就感到不安,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就欣然接受,如果这样,那些正直诚实的人,就会逐渐与你亲近起来。
其实,在这最后引用的《规》的背后,还有《论语》中的“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的论述以及“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等有意思的故事,我就没有在这节课再展开。适可而止,过犹不及,这也是教育的智慧。如果再唠叨下去,怕是大多数学生都要“选择性耳聋”了。
至于没有讲到的那些东西,虽然更为经典,但也不着急就在这一节讲完,这里留下一个接口,那里留下一个接口,有时间找个机会就插接一下,也就逐步完成更多的扩展了。人生长着呢,急,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