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京津冀迎来入汛以来最强一范围降雨过程。6月21日18时,中央气象台发布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预警;同一时间,国土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收到预警信息后,天津、旅游主管部门紧急关闭了多个景区,国土部门启动隐患排查工作——而支撑这批预警信号发布的,正是国家气象中心承担的国家级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记者了解到,2017年,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将进一步向定量化预报发展。
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与常规天气预报之间的区别,就是除了关注风、雨、雷暴等天气现象外,更注重分析天气活动在不同下垫面(如地形、地质条件、河流、人口、建筑物)下可能产生的不同灾害影响。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是为了保障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有助于推动气象防灾减灾关口前移。
2015年5月1日,中小河流洪水风险预警、山洪气象风险预警、渍涝风险气象预报预警、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国家级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在国家气象中心正式运行。截至2017年6月20日,已发布或联合有关部门发布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302期、全国山害气象预警240期、全国渍涝风险预警预报100期、全国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预警7期以及其他各类决策服务产品255项。
2016年6月26日至7月5日,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出现持续强降水天气,累计有17个县市发生22起地质灾害,多为滑坡和崩塌。这期间,中国气象局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对外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积极引导各地采取群测群防、临灾避让等措施。同年7月18日至21日,降雨导致、天津、、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等12个省份局地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地质灾害气象风险橙色预警信号经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对外发布,促使更多人起来,最终有效减轻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室副主任谌芸告诉记者,两年多以来,国家级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得到进一步整合。国家气象中心梳理、规范了此项业务流程,强化与省级业务的对接融合,此举有助于完善灾害风险数据搜集与预警效益反馈,提升预警精细化能力,更好地对接各级突发事件预警发布系统建设。为落实此项工作,国家气象中心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规范标准,包括《暴雨诱发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业务规范》《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预警业务规范》等。
通过强化技术支撑能力,国家气象中心也在推进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从定性向定量转变。谌芸说,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主要有两种手段,其一是基于灾害资料的统计方法,其二是基于灾害机理的预报模型方法。要实现更为精细的定量化业务,必须加强对后者的研发与应用。两年多以来,该中心实现了对水文模型的本地化应用,开展流域洪水的定量化预报业务;研究基于水土耦合过程的滑坡泥石流机理,建立耦合“气象-水文-地质”的地质灾害分类预报模型,实现从统计预报向机理预报的升级。
此外,国家气象中心还开发了国家级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平台;与水利部、国土资源部优化应急联动机制,推动各方在数据共享及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合作。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也得到合作部门的充分认可,以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为例,据国土部门反馈,2015年至2016年,全国共成功预报地灾1128起,避免人员伤亡44421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2.1亿元。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