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央视主持人张泉灵近日以《生命的后半段》为题发表长微博,已从央视辞职,加入创投界。尽管有网友觉得张泉灵的离职微博有点矫情,结尾还略有为其新东家做广告的嫌疑,但绝大多数人表示了对张泉灵的支持,认为其勇于追求梦想。其中一些论点和语句甚至还广为,例如,跳出鱼缸的思维解放,等等。
张泉灵的离职微博发出不到一天,就已经转4万余次、有超过1万多条的评论留言。如今,对这条离职微博的评论更是众说纷纭,从报端、到号、到APP着实不少。一条名人辞职创业的微博引发如此大的轰动效应,除了张泉灵本身的名人效应和央视的名牌效应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潜在地击中了不少人内心中一些隐隐的痛,例如,不安于现状但又不敢尝试的纠结,看到学习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如今已腰缠万贯时心里莫名涌起的那种酸,等等。近些年,央视名嘴离职跳槽、公务员辞职下海、外企高管加盟民营企业等新闻,频频见诸报端。在不少人看来,这种职业转换的背后似乎有点或自降身价、或放着安稳高薪的生活不过偏要瞎的意味。但同时,这种现象在引发社会讨论热议的同时,也在不少人内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或许,有人质疑,张泉灵能加盟创投界,因为她是名人,有广泛的社会资源,普通人难以效仿。但其实,名人离职创业的个人选择,对普通人同样有着不小的参照意义。这是因为,剔除了名人的效应之外,人们在现实中的职业选择和人生选择中的困惑大致相同,不外乎,万一转型失败了怎么办?对父母家人怎么交代?年过40岁还有必要么?例如,张泉灵就在微博中也透露出些许犹豫,譬如,“生命的后半段,是否来得及从头来过”。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职业选择和人生选择时常常很难避免一些。例如,在现实中,人生道的选择往往会受到单一社会评价体系的影响,常常被社会的推着做出种种“一窝蜂”的选择,求职就业时总是盯着“热门”,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曾经的梦想和内心的情怀。只是多年后回头再看,这些当初看似精明、安全、符合“大众审美”的选择,未必就是最优的选择,更未必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此时要敢于重新选择,当然需要不小的勇气,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张泉灵“42岁”转型背后的魄力无疑是值得点赞的。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中国经济正在步入新常态。创新转型、产业升级将是中国经济的主旋律。如果说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要经过“腾笼换鸟”、甚至是“凤凰涅槃”的阵痛,那么,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则是,那些在老的产业就业的人将如何安放。这并不是说,每一个人都要加盟互联网,都要放弃一切投身创业创新,跻身创投界,但是,随着产业升级的变化,很多职业产业的未来前景都很可能会出现此消彼长的显著变化。那些原来不起眼的行业可能会快速增长,而那些原来被视为铁饭碗的职业可能不再被人们所仰视。在这种大背景下,名人辞职创业不一定只是因为名人有更多选择的机会,还因为他们更愿意接纳新事物,更愿意尝试突破和转型,更敢于在大变化的时代中流击水。在一个快速变化的年代,保持好奇心、接纳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无疑,也应是对职场人士的一个新要求。而这也是对普通人有重要参照意义的另一层含义。
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把人们从狭隘成的中解放出来,需要把人们从单一的社会评价体系中解放出来,而尽可能地给予每个人潜能的更大空间。鼓励追逐梦想,不是鼓励盲目选择,更不是鼓励离职跳槽,而是要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更相信自己的能力、尊重自己的初心。当然,这对整个社会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应该给更多普通人选择的机会,更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提供更包容的社会。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