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他的孩子们创作的一部非常基础的用复调手法写成的钢琴曲。在刚刚这部作品的时候,有的小朋友会觉得很茫然,觉得这些曲子的名字为什么这么奇怪?小步舞曲,吉格舞曲,进行曲,这到底是什么?
其实,在生活的年代,也就是巴洛克时期,是不流行给音乐起一个非常形象的标题的,而是以音乐的体裁来命名的,所以在初级钢琴曲中,会有N多小步舞曲,这个是不是也困扰着刚刚学习的小朋友你呢?
这首作品,是建立在G大调上写成的。A段可以分成两个乐句,第一乐句从1-8小节,第一乐句结束在属和弦,左手的低音声部非常流畅。第二乐句从9-16小节,结束在I级主和弦上,构成一个完全终止。
B段的亮点在于中间出现了升do,在这里采用了一个近关系转掉,将曲子从G大调,转到了它的属调D大调上去,随后又回到了G大调,最后结束在了G大调的主和弦上。
很多小朋友都抱怨,的乐谱上,明明写着跳音,为什么我不能像弹曲那样跳起来?而是要断奏?这是为什么呢?由于在爸爸生活的时代,现代的钢琴还没有发明,所以,爸爸所创作的作品,都是在古钢琴上演奏的,为了模仿古钢琴上跳音的效果,我们用断奏来代替跳音。
布格缪勒是19世纪作曲家。他的主要贡献是为儿童创作了3本钢琴曲:0p.100,Op.105和Op.109;其中Op.100的25首是最常用最受初学钢琴者欢迎的。
布格缪勒的创作风格在作曲手法上继承了古典传统,在情调上却带有浪漫色彩,因而既严谨又优美,抒情。作为曲,他不仅考虑了技术训练的课题要求,还强调了音乐表现。他给每首曲子加了标题,来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想象力。因此,学习布格缪勒曲应把技术训练和学习音乐表现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这首曲子首先是在C大调的基础上写成的。从左手的和弦,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它的和声,从第一个和弦C大调的主和弦I,中元节出生的人到第二小节IV级的第二转位和弦,第5小节到属和弦之后转到第6小节的主和弦I,然后通过一个重属和弦最后解决到了属和弦。因此,这个结尾是一个半终止的结尾。
B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从13小节的升,和降mi这些变化音,我们可以感受到和声小调的色彩,让音乐由大调的明亮转向了稍幽暗的小调。之后,同样18小节的降mi也通过同样的方式,让色彩变暗,最后转向了大调结束全曲。这种做法是19世纪的古典音乐中比较常见的,通过变化音来增强音乐的色彩感。
音乐色彩感是和和声紧密结合的,其实就像绘画当中的颜色那样,比如大三和弦就会给人带来一种明亮,阳光的感觉,而小三和弦就给人比较忧伤,不安的感觉。在布格缪勒这首作品中,通过频繁转换和弦的方式,变化音乐的色彩感,令曲子听起来非常丰富,而不是很乏味。
詹姆斯·胡克是一位英国作曲家,这首曲子是他所创作的《12首小奏鸣曲集》中的第三首的第一乐章,这首作品的创作时期是从巴洛克时期到古典时期,采用了经典的宫廷舞蹈节奏。
第1小节开始于F大调主和弦I ,从第四小节开始转到了属和弦 V,再从属和弦回到了主和弦I,构成了一个完全终止 I-V-I。
从9小节起,开始于F大调主和弦的第一转位,之后走到降B大调,第10小节开始转到了G大调,11小节到C大调,然后再一次回到F大调。
分句是音乐的乐句感,使音乐像说话一样自然连贯,防止听起来机械。动作要领,手腕转动有助于音色的均匀,连贯并且有方向感。时,通过手腕,能让音乐充满活力,而不至于呆板,死气沉沉。
海顿是古典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大半生都在为皇室服务,所创作的大半数音乐都是为贵族所作。但他出生平凡,成长背景也比较朴实,他的音乐风格优雅既精致可爱,不浮夸,又有着他独特的幽默感。这部作品是一部双主题变奏曲。
首先,变奏曲是一种音乐体裁,多用于钢琴,主要的形式是将一个短小的主题进行不断的变奏,有点像变色龙,每次变奏都会在主题的基础上,在拍子,速度,和声等,加上一点点小变化,听起来差不多但却又都不一样。变奏曲可以只有一个主题也可以有两个主题,此首乐曲就是带有两个主题的变奏曲
海顿非常擅长写弦乐四重奏,他非常了解弦乐的演奏方式和配置。所以在演奏他的钢琴作品时,也要尽量去模拟和想象弦乐四重奏的声音。因此,海顿的作品,可以将弦乐的声音和演奏方式运用在钢琴乐曲中。演奏海顿的钢琴奏鸣曲,大家多听听古典时期的弦乐四重奏,有了感觉以后,就可以在弹钢琴的时候,想象弦乐的效果。
弹奏左手的顿音的地方,就不要过于连贯,也不要太跳跃,而是,类似弦乐的连顿弓那样,似断非断,有一定的弹跳感和重力感。
肖邦所创作的12首钢琴曲,每一首都有一个与音乐气质相符合名字,比如“离别”,“蝴蝶”,“风弦琴”,“东风”等等。他每部作品的诗意是建立在高难度的演奏技巧上达到的,也就是说,如果演奏技术不到位,是很难达到这套曲震撼的效果的。
在肖邦的这首“风弦琴”曲,左右手的音密密麻麻,看着大家眼花缭乱,那如何才能找到某一些更加重要的,需要突出的音呢?其实,并不是所有的音都需要用很强的力度去演奏,像这一首曲子,小编觉得有点像“夹心饼干”,演奏时,需要突出最高的声部和底下最低的声部,就像两片饼干那样,中间填充的那些音,可以演奏出“一片”,也就是不需要很强的力度,弹得时候也可以把它想象成“棉花”,或者“填充物”。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通常都是有一个美美的标题,大家要有跟着这个标题想象的能力,这样才能准确的把握音乐所表现的含义。比如这首“风弦琴”,大家完全可以发挥想象,想到那些被精心画在穹顶上的那些可爱的小,手里抱着竖琴的画面,美妙的天籁之音就这样随着指尖流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