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三点水的男孩名字深秋时节,稻谷大多已完成收割,以往这个季节,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的田野上萧瑟,可如今,却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美丽景象,当地用紫、红、黄、绿、白五种颜色的水稻,种出了一片“五彩稻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在许多人印象中,过去农民种稻只能填饱肚子,许多地方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将稻谷改种果蔬、花卉等经济作物。但是拾万镇却反其道而行之,今年以来,该镇在水稻上大做文章,种起了五彩稻、优质稻,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民实现增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10月17日,记者来到长虹村,只见五颜六色的稻谷通过不同的编排、组合呈现出美丽的图案。在当地村民眼里,这片良田曾遭人嫌弃。今年70岁的唐知文大爷告诉记者:“这片田好是好,但是淤泥深,耕田、插秧、收割都费劲。”唐大爷家在这里有两亩多田,每年,他都精心侍弄着它们,可辛苦种出来的稻谷,只够全家人的口粮,无法带来更多的收入。像唐大爷家的情况一样,当地乡亲们更多的靠外出经商或务工,来增加家里的收入。由于缺少劳动力,一些土地存在撂荒的现象。
“烂泥田”如何焕发生机?拾万镇镇长薛千勇告诉记者,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许多地方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来实现目标……经过两三个月的集中讨论,大家最终清晰的认识,拾万镇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拥有万亩优质高产水稻。要振兴乡村,还得在“稻”上下足了功夫,将发展重心转移到现代农业上。
如何才能让水稻种出新意,种出效益?经过大家多次讨论,最终决定要在当地大力发展优质水稻,并进行粮旅融合,打造一块“五彩稻田来,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来村里旅游。
在市农科院专家的支持下,今年春天,拾万镇引进一家龙头企业,通过流转土地,在长虹村打造了重庆首个“五彩稻田”,面积约200亩,全部采用机械耕种,栽培有紫、红、黄、绿、白五种颜色的水稻,共同构成了“狗年生肖”、“中国地图”、“三心稻”、“大足脚印”和“乡村振兴”5个主题画面,成为当地首个乡村旅游景点。 “‘五彩水稻’比普通水稻的收割期要晚,它不但可供观赏,而且还可食用,经济价值比较高!”薛千勇介绍道。
在打造“五彩稻田”的同时,拾万镇还在长虹村连片打造大足三产融合发展的“十八村寨”,逐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如今走在长虹村,道两边摆放着不规则的瓦罐瓦坛,里面种植着各色花草,公沿线的独栋楼房都有着统一风格的建筑外观,并采用同色系的木质栅栏,整个院落看起来别具一格。连同“五彩稻田”,在广袤的田野上勾勒出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五彩稻田”的观赏期比较长,今年5月播种,到7月就能在田野上形成美丽的图像,一直持续到10月底,将大地装扮得分外妖娆。9月是“五彩稻田”的最佳观赏期。
如今,“五彩稻田”成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吸睛法宝”,“五彩水稻节”、“中国农民丰收节”相继在这里举办。除了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游客们不仅可以参与稻田摸鱼、抓田螺、草人射箭、祈福挂符等具有地道农家特色的趣味活动,在生态餐厅里,游客们还能品尝和购买当地特色农产品。来自主城的游客肖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虽然也曾在农村生活一段时间,活了这么多年,还是头一回看到这种五颜六色的稻子,真是大开眼界,这趟没白来。
同样令唐大爷没想到的是,自己在这里种了一辈子水稻,从来没有引人关注过。现在改变水稻的品种,再设计一下图案,就能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
“过去我们村里哪里有这么热闹哦,‘五彩稻田’开园以来,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游客是络绎不绝,进村的几条道都停满了车,田间到处都是人。”唐大爷告诉记者,他把家里两亩多水田流转后,再也不用下地干活了,但他很快从游客身上发现新的商机,平生第一次在口做起了生意,摆个小摊,卖点水、零食和家里的土特产。
唐大爷发现,这比自己干农活来钱快,而且还轻松。“每天差不多有100多元的收入,除去成本,利润有四五十元,过去种庄稼哪里有这么高的收入!” 薛千勇说,据初步统计,“五彩稻田”9月16日开园以来,已经吸引了13万余名游客前来观赏游玩,给当地带来经济收入500余万元。
在唐大爷给自己的小本生意算账的同时,长虹村种粮大户李文伟也在盘算今年的收成。记者来到他家时,他和妻子赵甫琼正忙着将一批新收的稻谷卖给国家粮库,这次总共卖了12吨,每吨价格2520元。
看着种出来的稻谷卖出好价钱,落袋为安,李文伟两口子不禁喜上眉梢。今年,他们流转了近40亩水田,种植水稻,普通稻和优质稻各占一半,总共收获18吨稻谷。目前,普通稻已销售完毕,剩下的优质稻,他们打算加工后再卖,争取卖个好价钱。
“优质稻采取生态种植,不用化肥,少用农药,这种稻富含硒,出米率高,口感很好,加工后可以卖到三四元一斤,比普通稻加工的大米要贵一元左右,‘五彩稻田’开园后,有不少游客临走时还买一袋优质大米走,目前我们家已经卖出一吨左右。”赵甫琼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家年收入超过16万元。明年打算扩大优质稻种植面积,争取获得更多的收益。
随行的拾万镇组织委员王昌海告诉记者,当地大力发展粮旅产业,村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给增收添了新途径。如今,有许多外地经商或务工的村民正打算回乡创业,开农家乐,搞特色种养殖。
为了提升“稻”中的科技含量,让科技为,促进地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群众致富,拾万镇党委经过多次尝试和努力,终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结下了。
经袁隆平院士授权,今年9月份,大足区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拾万镇长虹村设立袁隆平重庆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们将为大足区的农业发展、科技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工作站内修建了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普展览馆。作为我市首个水稻科育,该馆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包括杂交水稻科技馆和袁隆平个人馆,展示了中国杂交水稻育种科技工作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袁隆平院士的水稻育种历程等内容。
“袁隆平重庆院士专家工作站的落户,让我们拥有了更强的自信,说明拾万镇在‘稻’上做文章这条行得通,这是对我们以前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发展道的。”拾万镇镇长薛千勇介绍,除了获得袁隆平重庆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支持,该镇还积极与市农科院、西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取得联系,在优质粮油、五彩水稻、党的建设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用科技力量振兴乡村。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人们一日三餐的重要口粮,关乎着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但是一直以来,水稻丰产却不丰收,农民很难从水稻种植中获取较高的收益。因此一些地方在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将水稻改种成其他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来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
大足区拾万镇通过一场“头脑风暴”,改变了人们对水稻的落后认识。通过转变思,创新创意,不但为农村聚集人气,带来旅游收入,而且通过提高水稻品质,提高稻谷的含金量,从而实现更高的收益。当然,他们还看得更远,让科技为传统农作物赋能,从而把水稻这篇文章做得有声有色。
时下,我市各地正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足区拾万镇通过思决定出,发掘出传统作物水稻背后蕴藏的巨大商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那就是乡村振兴不一定要大拆大建,大手笔大投入,发挥干部群众的智慧,群策群力,一定能找到一条契合当地资源禀赋的特色发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