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政策法规> 文章内容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答记者问

※发布时间:2017-9-16 15:36:1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教育部基础教育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是落实党和国家对德育工作的要求。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中小学德育工作,党的以来,习总系列重要讲话,对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加强理想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对中小学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指明了方向。特别是2016年12月,习总在全国高校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总系列重要讲话,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党的领导,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引导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和信心。

  二是适应德育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在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党委及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效显著,中小学生思想行为表现积极健康向上。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养成,德育工作各学段之间未形成有效衔接,德育的方法途径单一,德育工作体系不够完善,德育工作缺乏常态有效开展机制等。因此,中小学德育工作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三是回应基层教育部门的。一些基层教育部门和学校反映,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工作方方面面,还涉及家庭、社会,希望教育部能够出台一个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德育工作指南,明确中小学德育工作“做什么”和“怎么做”,将德育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因此,这次出台《指南》就是为中小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提供基本遵循,也作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督导、评价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是深入调研。2016年6月,我部专门组建了课题组,开展《指南》的研制工作,邀请高校德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地方中小学德育干部、学校德育工作者参与,在全面梳理政策文件,调研摸底地方情况,分析归纳各地德育工作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提出《指南》基本框架。

  二是研究论证。2016年下半年,我部将文稿征求了高等院校的学者、中小学校长、党组织、班主任及品德课教师的意见,对《指南》的基本结构、呈现方式、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实施途径、保障条件等进行论证,形成《指南》征求意见稿。

  三是修订完善。今年上半年,我部就文稿先后征求了中央宣传部、团中央等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长教师、中小学校党组织的意见。在多次修改完善的基础上,《指南》经教育部党组会审议通过后正式印发。

  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关键在于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深入贯彻习总系列重要讲话和理政新新思想新战略,始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构建德育工作的“一个体系”,不断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效机制,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全面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人。要深化德育工作的“两个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德育工作合力。要抓好德育工作的“三个关键点”,要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以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为抓手,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的思想基础。

  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把握“四个基本原则”。一是正确方向。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中小学思想和德育工作主导权,中小学校成为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二是遵循规律。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注重学段衔接和知行统一,强化实践、情感培育和行为习惯养成,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三是协同配合。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提高对学生发展、成长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四是常态开展。推进德育工作制常态化,创新途径和载体,将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求贯穿融入到学校各项日常工作中,努力形成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德育工作长效机制。

  《指南》明确提出中小学德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国家制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养成良好素质、品质、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的思想基础。

  为突出分类指导,根据中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教育规律,按照小学低年级、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学段、高中学段四个阶段,《指南》提出了分层次的德育目标,明确不同阶段具体目标要求,既强调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又突出德育的有机衔接和逐级递进。

  围绕德育目标,《指南》提出中小学德育的“五项主要内容”:理想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加强理想教育。开展马列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总系列重要讲话,领会理政新新思想新战略。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文化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史、中国史、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继承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培养学生对党的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不断树立为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和信心。

  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教育、诚育、文明礼仪教育等,引导学生牢牢把握富强、、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理解、平等、、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层面的价值准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核心思想、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四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加强节约教育和教育,开展大气、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地理地貌,开展节粮节水节电教育活动,推动实行垃圾分类,绿色消费,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自然、自然的发展,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认识、尊命、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人生规划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等方面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适应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德育工作重在落实,要把德育的目标和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落实到学校日常管理的各方面和各环节中,在总结提炼各地德育工作的主要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可操作性,《指南》提出了“六大实施途径”。一是课程育人,从严格落实德育课程、发挥其他课程德育功能、用好地方和学校课程等方面,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二是文化育人,从优化校园、营造文化氛围、建设网络文化等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处处成为育人场所;三是活动育人,利用节庆纪念日、仪式教育活动、校园节(会)、团队活动等,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四是实践育人,通过开展各类主题实践、劳动实践、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和实践能力;五是管理育人,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从完善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细化学生行为规范、关爱特殊群体等方面,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贯穿于学校管理的细节之中;六是协同育人,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构建社会共育机制,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中小学德育工作作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要建立党组织主导、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核心作用,切实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校长要亲自抓德育工作,规划、部署、推动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要完善党建带团建机制。

  二是加强条件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将德育工作经费纳入经费年度预算,提供德育工作必需的场所、设施,订阅必备的参考书、报刊,配齐相应的教学仪器设备等。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德育队伍人员培养选拔,优化德育队伍结构,建立激励和保障机制。要有计划地培训学校党组织、校长、德育干部、班主任、各科教师和少先队员、中学团干部,组织他们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德育理论。

  四是加强督导评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对学校督导的重要内容,建立区域、学校德育工作评价体系,适时开展专项督导评估工作。学校要认真开展学生的品德评价,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五是加强科学研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校要组织力量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研究,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特点和规律,创新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任何或互联网站转载本网站内容,须注明信息来源。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复制、抄袭,或为任何未经允许的商业目的使用本网站及其内容。如果本网站所有者确定用户行为违法或网站利益,则将保留采取相关法律行为的.......[阅读全文]

  点击查看更多

  值班电话 门户网站编辑室电话 邮箱:/td

  本网站由陕西省教育厅主办 陕西教育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日常西安琦典讯盟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推荐: